1.一起八卦才够铁。你在社交上常常会惊讶地发现这个规律:“要跟一个人做朋友,就要一起说另一个人的坏话。”2007年,McDonald Kristina等人(Duke University)对四年级女生的日常聊天进行录像观察,试图了解她们人际流言的特点。结果发现,流言是女生之间人际互动、表达友情的重要特征,越受欢迎的女生传播流言的频率越高、话语评论性越强,且流言的频率与友情质量正相关——也就是说,八卦得越多,关系越好。好吧,八卦这种深层次交流确实可以促进友谊发展。
2.人言可畏,好好表现2012年,Bianca Beersma 和 Gerben A. Van Kleef(University of Amsterdam)告诉参与实验的人,为了研究计算机交流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差异,他们要4人一组,先在计算机上交流互动,然后再面对面。于是,参与者会乖乖地坐在电脑前,看到另外三个“参与者”的照片——这另外三位参与者其实并不存在。被试会被要求填写一张问卷,包括计算机熟练程度、喜欢闲话的程度等等。为了增加被试对这个刚成立的虚拟团体的归属感,研究者也把被试的照片与那三张照片放在一起。接着,被试会看到其他“组员”的“问卷结果”,一半的被试会看到他们的同伴非常八卦,另一半则相反。然后所有的被试都会收到100张彩票,每张都有可能中75欧元。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小组成员分配这100张彩票。结果发现,如果参与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评估(其他组员能看到他们捐给团体账户多少张彩票),并且他们的组员很爱八卦的话,那么他们捐献的彩票就会更多。心理学家太坏了,是不是?这不难理解,人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对自己有好印象。所以,如果小伙伴们爱说闲话,这种潜在的八卦行为会起到“摄像头”的作用——为了好名声,你也不得不做一些亲社会的行为,比如多捐款、对人微笑……
3.“代表月亮惩罚你!”2011年,Matthew Feinberg、Robb Willer等人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)做了一个小游戏,让被试扮演观察者,届时他会看到另两个“参与者”扮演的“投资者”和“受托人”。“投资者”一开始会得到10美元,他可以自己决定投资多少钱给“受托人”,而这“投资”会有3倍的收益,此时由“受托人”决定是否与“投资人”共享经济成果、怎么分配。在这场微型“话剧”中,被试看到,“投资者”投资10美元给“受托人”,但是“受托人”并没有和“投资人”分享30美元,而是全部放进了自己的腰包。当研究人员要求被试给下一轮的“投资游戏参与者”写点留言的时候,96%的参与者都说了那个不道德的“受托人”的闲话。研究者还发现,八卦可以减轻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带来的愤怒、失望等消极情绪。参与者在看到受托人自私的行为后,产生了愤怒,但当他把闲话传播出去后,这些消极情绪大大缓解了。作为一个社会团体,要生存发展,就需要一定的社会规则,而流言八卦就是传播学习这种社会规则的途径之一。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言论里,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,哪些人是有问题的,可以提前规避。而违反社会规则的个体就会渐渐被人排斥,不适宜的行为就会被摒弃。因此,一些理论家甚至认为,闲话牌摄像头是对消极的、与社会规范相悖的行为的监控,流言八卦事实上是一种亲社会行为,可以在比较和平的氛围下,矫正个体不恰当的社会行为。
吃瓜的风险